稀土,它是17种稀有金属的统称,堪称新能源车的“基因密码”。
2025年4月4日,作为全球 90% 稀土磁体的 “供应商”的中国,突然收紧稀土的出口管制。商务部会同海关总署发布了关于对钐、钆、铽、镝、镥、钪、钇等7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措施的公告,稀土出口实施一批一证制度,要求每批次出口均需单独申请许可证,并强制填报最终用户信息。
全球汽车圈突然炸开了锅,稀土断供直接掀翻了欧美车企的“淡定面具”。从特斯拉到丰田,从德国大众到韩国现代,各大巨头纷纷跳脚抱怨。
第一个破防的就是德国汽车工业。"若现状持续,德国汽车生产延误甚至中断将无法避免。"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穆勒的控诉掷地有声。作为大众、奔驰等车企的核心供应商,中国稀土供应链牵动着德国工业神经——从雨刮器电机不可或缺的钕铁硼磁铁,到刹车传感器关键组件钐钴合金,这些深藏于零部件中的稀土元素,已经深刻影响德国汽车行业的生产发展。尽管中国已批准部分出口配额,但博世集团等核心供应商坦言,当前供应量仍难以填补需求缺口。
而大洋彼岸的美国车企更显被动。福特汽车芝加哥工厂因稀土断供面临停产。“磁铁短缺正逼我们调整生产优先级。”福特发言人坦言。特斯拉亦难逃冲击,其电机中的镝元素供应高度依赖中国,而这类重稀土恰恰是本轮管制重点。
因中国的稀土出口管控,稀土价格飙涨,铽价3个月暴涨24%,直接推高电机成本。美国企业被迫将稀缺磁铁优先供应利润最高的车型,低端产品线面临停产风险。
以上种种迹象表明,中国稀土管制正倒逼着全球车企反思,各车企都必须解决稀土的“资源依赖症”。正如德国媒体所言:“当中国收紧稀土阀门,整个西方工业体系都在颤抖。”
中国为何收紧“阀门”?
其实这是中国在安全与反击上的三重考量。表面看是资源管控,实则暗藏多重深意。一方面,稀土作为“工业维生素”,在导弹、芯片等尖端领域不可或缺,中国必须守住战略安全底线;
另一方面,面对美国挥舞的关税大棒,稀土出口管制恰似一张精准反制的牌——既然你卡我芯片,我自然能卡你新能源车的“命门”。
其三是助力国内汽车产业发展。稀土作为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的核心材料,其稳定供应直接影响产业竞争力。通过合理调控稀土资源流向,国内企业在供应链中获得优先保障,为国内汽车龙头企业营造稳定的产业环境,使其能够专注于技术研发和产能扩张,进一步巩固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优势。
稀土为何成中国的王炸?
稀土是17种稀有金属的统称。从电机永磁体到电池催化剂,一辆电动车需要用到20多种稀土元素。在汽车工业中,稀土永磁电机(如钕铁硼)是电动车的“心脏”,能提升电机效率30%以上;关键零部件(如传感器、催化转换器)也依赖稀土元素。
截至2024年底,中国稀土储量为4400万吨,占全球总储量的48.89%,居世界首位。并独占从开采到磁材加工的全产业链技术优势。
反观其他国家,稀土产业链建设却面临着环保门槛高、技术瓶颈明显等严峻问题。欧美社区因废料处理问题而强烈抵触产业发展;中国独创的萃取法让提纯效率全球领先;更要命的是发展时间差,从建矿到形成稳定供应至少需5-10年,而新能源车市场早已等不及。中国却早已形成资源-技术-市场的供应链闭环,这才是真正的“稀土霸权”。
中国车企的发展契机
虽然国内车企坐拥资源优势,但也面临着“危中有机”的产业变革。
稀土价格飙升正深刻重塑新能源汽车产业链:在电机环节,钕铁硼永磁体成本占比骤增30%-50%,倒逼车企加速无重稀土磁材配方研发;在电控系统,镝、铽等关键元素的供应波动迫使企业开发新型传感器与冗余设计;而在电池领域,镧系元素提纯技术的突破使回收率提升至95%以上。
从短期来看,确实会直接引发供应链企业阵痛,暴露出上游材料卡脖子风险。但长期来看,这种倒逼压力正催生新的机遇,激活了全产业链的创新动能——北方稀土等企业已实现从矿山分离到磁材加工的垂直整合,中科院团队更研发出稀土用量降低40%的新型永磁电机。
国内企业可以通过构建"稀土精炼-材料改性-部件回收"的闭环来完善自主产业链,还可趁机推动中国标准稀土材料纳入全球供应链,以技术代差打破欧美在高端磁材领域的专利壁垒。例如宁德时代通过锂资源布局改写动力电池格局,中国车企或将在稀土供应链的重构中赢得新一轮技术主导权。
当全球车企还在为稀土短缺焦头烂额时,中国正用资源杠杆撬动产业升级。这场博弈的本质,是新能源时代的话语权争夺。谁能率先突破技术封锁,谁就能在下一轮产业革命中定义规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