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的社交平台突然被一段 15 秒的视频刷屏 —— 在德州奥斯汀,一辆印着 “Robotaxi” 的特斯拉 Model Y 悄然驶过街头,驾驶位上没有紧握方向盘的司机,只有空荡荡的座椅。
评论区瞬间炸开了锅:“以后打车不用和司机聊天了?” 当人们还在惊叹时,美东时间 6 月 10 日晚间,特斯拉CEO埃隆·马斯克及特斯拉官方账号相继转发该视频,并宣布:“6 月 22 日,特斯拉 Robotaxi 将在奥斯汀开启公开试运营。”这短短 15 秒的画面,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,激起的涟漪正在撼动整个出行行业,一场关乎未来交通话语权的对决,已然拉开帷幕。
马斯克还霸气表示:此次试运营虽仅投放 10-20 辆 Model Y,但却搭载 “无监督版” FSD 技术,配合 HW5.0 硬件平台,4 颗 4D 毫米波雷达与 12 颗高清摄像头组成的感知系统,结合算力达 1.1EFLOPS 的 Dojo 超算芯片,可实现对复杂路况的毫秒级响应。
不仅如此,马斯克还抛出了更大的惊喜 ——6 月 28 日,一辆无方向盘、无踏板的 Model Y 将从生产线全自动驾驶交付到客户手中,这一创举无疑将自动驾驶的想象推向了新高度。
这波操作直接点燃 Robotaxi 赛道的 “战火”。特斯拉凭借激进的技术创新与大胆的商业构想高调入场,让这场关乎未来出行话语权的争夺战,正式进入 “白热化” 阶段。
万亿蓝海争夺战
在全球各地,已经有许多企业布局Robotaxi,在这一巨鳄环伺的战场中,特斯拉能吃下多大的蛋糕,依然是个未知数。
百度萝卜快跑、谷歌 Waymo 早已布局多年,如今特斯拉强势入局,三大巨头同台竞技,一场关乎技术、成本、商业模式的全方位较量已然展开。
2018 年 12 月,谷歌旗下 Waymo 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推出全球首个商业化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 Waymo One,初期向 400 名 “Early Rider” 用户开放,车辆配备安全员,用户可通过 App 按时间和距离计费下单。截至目前,其在美国多地运营超 1500 辆车,年收入约 1 亿美元。该公司以激光雷达为核心技术,经海量路测优化算法,运营体系成熟,树立了安全标杆。
而无人驾驶市场这块蛋糕,中国早也产生瓜分的兴趣。2020 年 10 月,百度萝卜快跑在北京部分区域开放 Apollo Go 服务,标志着中国首个面向公众的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落地。截至 2025 年 5 月,其全球累计提供超 1100 万次出行服务,今年一季度全球服务超 140 万次,同比增长 75%。它采用 “多传感器融合 + 高精地图” 技术,适配中国复杂交通场景,并通过规模化运营降低成本。
特斯拉在无人驾驶领域的探索始于 2014 年,提出 Autopilot 概念,2020 年左右筹备 Cybercab 项目,2024 年 10 月发布原型车,计划 2026-2027 年量产,预计在2025 年 6 月 22 日将在德州奥斯汀启动 Robotaxi 首次公开载客测试。其采用纯视觉方案,依托庞大车辆数据网络和 Dojo 超算能力快速迭代技术,以创新共享模式探索商业可能。
这场无人驾驶出行的竞赛,不仅关乎企业的未来,更将深刻影响人类的出行方式,甚至重塑整个交通产业格局。
Robotaxi商业化之困
在另一层面,即使是在Robotaxi领先的中美两国市场,Robotaxi的普及度也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夸张。
Robotaxi的事故并不在少数,如果是车主驾驶,那还可以将责任归为个人,但是如果是无人驾驶,那在很多人眼中出事故就可以和技术不成熟画等号。
2025年当地时间5月14日,Waymo宣布召回近1200辆自动驾驶出租车,目的是更新软件,解决车辆与铁链、大门和其他道路障碍物相撞的问题。Waymo透露,在2022年至2024年底期间,总共发生了16起和这些障碍物相撞的事故。这也暴露出自动驾驶技术在面对一些复杂路况和特殊障碍物时,还存在明显的短板。
2025年当地时间6月8日,美国洛杉矶市中心爆发的抗议活动中,至少五辆Waymo自动驾驶电动出租车被纵火焚毁,现场浓烟滚滚,烈焰冲天。此次事件不单是关于电动车起火与公共安全的问题,更突显了自动驾驶技术在当代城市治理中所面临的复杂挑战。
其次是商业化落地问题,即使是中、美两国,也仅仅在部分地区开启了试点,并没有全国规模的运营,Robotaxi还缺乏大范围的落地点,人类司机驾驶的网约车、出租车依然是主流。并且有企业还会安排工作人员在后台检测Robotaxi的运营,也增加了成本。
并且特斯拉此次在得州奥斯汀试点的首个车队数量也仅为10-20辆,并且采用 “地理围栏” 策略,划定在特定区域运营,还安排员工远程监控车队。那距离无人驾驶距离规模化还需要多少时间?能否竞争过其他成熟的巨头?
“Robotaxi的成败,关键是成本模型能不能跑通”。面对竞争压力,特斯拉正尝试通过差异化路径突围。
车辆自主创收:C2C 共享经济新模式
特斯拉布局Robotaxi,是早早就在规划中的,且与萝卜快跑、Waymo等企业不同,特斯拉更希望推出的是,拥有自动驾驶功能的车辆“自己跑出去”为消费者赚钱的C2C模式。
特斯拉布局 Robotaxi 的 C2C 模式,早在 2016 年马斯克发布的《Master Plan Part Deux》中便现端倪。按照规划,拥有自动驾驶功能的特斯拉车辆,不仅是消费者的出行载具,闲置时还能化身 “赚钱利器”。车主只需将车辆接入 “Tesla Network” 出租车服务网络,车辆就能在车主设定的时段,凭借先进的自动驾驶技术,自行穿梭于城市街道,接送乘客赚取收益。这一模式类似 “汽车版 Airbnb(在线租赁平台)”,让私家车的使用价值得到了最大化利用。
从收益分成来看,特斯拉会从车辆运营收入中抽取一定比例佣金,车主则获得大部分收益,预估车主每年借此可增收数万美元。这种利益分配机制,既能让车主尝到甜头,积极参与,又能为特斯拉带来新的盈利增长点。
与此同时,FSD与Robotaxi也将形成联动。一方面,Robotaxi的数据将完善FSD的路采数据库,助力当前FSD算法的迭代;另一方面,凭借特斯拉目前FSD领域的技术积累与大量验证,特斯拉有望在Robotaxi 领域对百度和谷歌实现快速追赶。成本方面,特斯拉计划打破传统的汽车装配技术,采取类似于“拼乐高”的方式生产 Robotaxi,有望大幅降低生产成本。
结语
特斯拉 Robotaxi 的推出,无疑是全球出行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,标志着出行模式迎来了分水岭式的变革。其创新的 C2C “车主参与” 商业模式,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选择,更对整个交通生态产生深远影响。未来,谁能在 Robotaxi 的商业化落地中抢占先机,高效解决技术、成本、法规等一系列问题,谁就能在这场出行革命中拔得头筹,引领全球出行迈入全新的时代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