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 月 28 日,小鹏 MONA 系列一口气推出了 4 款车型,官方指导价定格在 11.98—13.98 万元。而此前特斯拉CEO马斯克曾多次暗示将推出“2.5万美元(约合人民币18万元)的平价车型”,直到2025年仍然未兑现,如今,被小鹏汽车抢先一步实现。这次发布的Mona M03 Max,全球首个15万元内的满血版智能辅助驾驶车型,主打的就是「科技平权」。
小鹏MONA M03以11.98万元的起售价杀入市场,其标配的XNGP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系统,不仅在价格上“截胡”特斯拉,更在技术路线上展现了差异化优势。
小鹏汽车智驾VS特斯拉FSD
虽然小鹏与特斯拉均采用视觉为主的驾驶指导方案,依赖摄像头等硬件,结合深度学习算法实现环境感知与路径规划。但在硬件、本土化适配、用户体验等方面却有着各自的特点。
硬件层面
特斯拉 FSD 采用纯视觉方案,依赖 HW4.0 硬件平台的 8 个摄像头和超 300TOPS 算力,无激光雷达和超声波雷达,复杂场景(如夜间、低光照)的可靠性主要依赖算法优化,虽通过 BEV+Transformer 技术模拟激光雷达效果,但受限于纯视觉物理特性,识别精度存在瓶颈。但因为降低对激光雷达、高精地图、人工的依赖,中间多种成本相对较低。
小鹏智驾(XNGP)则采用灵活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,以 P7i Max 版为例,配备双 Orin-X 芯片(508TOPS 算力)、2 个激光雷达、11 个摄像头、3 个毫米波雷达和 12 个超声波雷达,冗余设计的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显著提升了对加塞、异形障碍物等复杂路况的识别精度,硬件配置更全面,适应能力更强。
本土化适配方面
特斯拉中国版 FSD 仅为 L2 + 级辅助驾驶,功能局限于城市 NOA 等基础场景,与美国满血版本存在代际差距,车位到车位、自动泊车增强等核心功能未开放。受政策限制,其无法利用中国本土行车数据训练,依赖公开街景和仿真模拟,导致公交专用道误判率超 60%,对电动车混行等中国特色场景适配不足;且软件更新频率低、部分功能需手动激活,还嵌入免责条款限制驾驶员操作,用户体验和实用性受限。
小鹏 XNGP 则深度扎根中国市场,依托超 2000 万 clips 的本土数据进行端到端大模型训练,精准识别中国交通标志和驾驶习惯,已实现全国所有城市 “不限城市、不限路线、不限路况” 的全量开放,实测中在广州城中村等复杂场景无需人工接管即可通过。其 “人机共驾” 功能打破 “接管即失效” 惯例,允许驾驶员在复杂路段手动控制后自动重启辅助驾驶,结合高频 OTA 远程更新,无需用户手动下载,持续优化功能体验,显著提升了系统的实用性和本土化竞争力。
如果从纯视觉方案来看,特斯拉降低对激光雷达、高精地图、人工的依赖,虽然识别精度略逊于融合感知方案,但中间多种成本相对较低。小鹏的融合感知方案,依赖大量的硬件设备,在复杂环境下的安全性和识别精度更优,整车成本也会随之增高;本土化上,小鹏智能辅助驾驶,更贴合中国交通场景和用户需求。特斯拉依托全球数据与算法迭代效率,在高速场景与品牌溢价上占优,但需解决中国路况适配与成本问题。
由此可见,国内智能驾驶的机会在于政策支持与场景适配能力,而挑战集中于数据规模、技术路线争议与国际竞争。小鹏等企业需在技术融合、数据合规与生态构建上持续突破,方能在全球智能驾驶竞争中实现“换道超车”。
引领高阶辅助驾驶新篇章
现阶段国内存在不少提供高阶辅助驾驶系统的车企,但如果说在保证智驾功能优势的前提下,真正做到技术普惠的还真不多。以比亚迪在年初发布的天神之眼为例,在不同价格段车型布局不同智驾功能,例如在10万元以下仅普及基础智驾功能,高速NOA功能下探至7万元车型,不过智驾方面,秦L EV的天神之眼C现阶段只提供高速/城快NOA。实际并未做到真正的“智驾平权”,小鹏MONA M03 Max搭载的XNGP智驾系统虽和比亚迪的天神之眼C一样是纯视觉方案,但实际功能水平堪比比亚迪20万级车型所搭载的天神之眼B智驾系统,且支持城区NGP(城市道路的领航智驾功能),相比起来拥有更完整的高阶辅助驾驶能力。并且M03 Max媲美50万级旗舰产品,靠的就是同级最强AI智能辅助驾驶。
全新升级后的小鹏图灵AI智驾感知系统在更多细节上进行了迭代和优化,做到了从无足轻重的“功能堆砌”向切实的“用户体验”的进化。
首先,它由27个高精度感知元件精心构建,搭载了同级中数量最多的超高清车感SR,在同级最高算力+更强车端大模型+丰富的感知硬件的超强组合下,小鹏MONA M03 Max高阶智能辅助驾驶可以实现即开即用,无需记忆一遍,不限城市、不限路线,不限路况。其次,它的极窄车位泊车功能做到了可识别比车身宽0.3米的空隙,便利下车功能通过传感器预判开门风险。
于是MONA M03上市仅1小时便斩获12566台大定订单,其中83%用户选择搭载“满血智驾”的Max版。
不过,MONA M03的畅销也引发业界思考。在价格战与全行业利润承压背景下,作为聚焦多领域研发的“AI 科技公司”,小鹏汽车要如何在高研发投入与低价格带之间实现盈利平衡?
全链协同增效
MONA M03的定价策略被业界称为“刀尖起舞”,小编分析了一下,小鹏做到技术领先的同时做到“良性价格战”成本可控,确实是可实现的,原因有以下几点:
供应链重构
电池采购“去宁德化”:2024 年 9 月,小鹏与国轩高科签订为期三年的战略供应协议,正式将电池采购重心转向二线厂商。这一决策直接使 MONA M03 的电池包成本较行业平均水平降低 15%,单车电池成本减少约 3000 元。国轩高科作为大众控股的电池企业,其 20GWh 大众标准电芯项目于 2024 年下半年投产,电芯能量密度达 210Wh/kg,成本较宁德时代同规格产品低 12%。与此同时,瑞浦兰钧为小鹏提供的磷酸铁锂电池在重庆涪陵 30GWh 电芯项目中实现量产,其 C 样测试阶段的电芯成本较行业低 10%,预计 2025 年全面供应后进一步压缩成本。
零部件采购成本优化
通过供应商整合,零部件采购成本较行业平均水平低15%-25%。例如,大众曾指出G9零部件成本高出行业25%,王凤英上任后通过供应商整合,成本下降20%。
技术复用与自研
算法下放:2025 年 Q1,小鹏将 G9 的 XNGP 算法完整下放到 MONA 系列,使 12 万元级车型首次具备城市 NOA 功能。这一技术复用使 MONA M03 每辆车分摊的研发成本降低约 5000 元,而智驾性能与 50 万级车型持平。
自研芯片:2025 年第二季度量产的图灵 AI 芯片成为成本控制的关键。该芯片单颗算力达 700TOPS,等效三颗传统芯片,硬件成本降低 40%,使 MONA M03 的智驾硬件成本减少约 2000 元。更重要的是,图灵芯片支持本地运行 300 亿参数大模型,实现「车位到车位」全场景智驾,而硬件成本仅为英伟达 Orin-X 方案的 60%。2025 年一季度财报显示,尽管研发投入占比仍达 23%,但单车成本较 2023 年下降 31%,毛利率从 - 5% 提升至 12.9%
软件订阅模式持续变现
1. 基础功能免费的「用户黏性革命」
MONA M03 标配自适应巡航、车道保持等基础智驾功能,无需额外付费。这一策略使智驾使用率从行业平均的 38% 飙升至 72%,用户日均贡献驾驶数据超 200 万公里,形成「数据 - 算法 - 体验」的正向循环。例如,广州用户在暴雨天使用基础智驾的比例达 89%,显著高于特斯拉 FSD 的 53%。
2. 高级功能订阅的「长尾收益」
城市 NOA、代客泊车等高级功能采用月度订阅模式,费用为 500 元 / 月,用户续费率达 73%。2025 年 Q2,MONA M03 用户中 30% 选择订阅,月均软件收入突破 2000 万元。这种模式使小鹏在 MONA 系列毛利率仅 4.7% 的情况下,通过软件服务实现整体毛利率逼近行业平均水平。
正因小鹏汽车多维度举措,高效平衡高研发投入与盈利,2025 年一季度数据显示,其研发投入占比 23%,但单车成本下降 31%,毛利率从 - 5% 提升至 12.9%,通过「硬件降本 - 技术提效 - 软件变现」全方位闭环,实现了技术投入与商业回报的平衡。
新时代的规则制定
小鹏汽车通过精准的市场策略与技术创新,在 12 万元级市场实现了对特斯拉的弯道超车。将高级辅助驾驶从“奢侈品”变为“日用品”,这一模式若能持续,或将改写行业规则——智能电动车的竞争也将从“硬件堆料”转向“体验平权”。当12万级车型开始定义智驾标准,一个属于“AI司机”的新纪元,已然到来。小鹏汽车,正以“规则制定者”的姿态,书写智能电动时代的新篇章。